“如果不是現代人對羽絨、絲絨、蠶絲被的追捧,也許大家還可化療飲食以滿大街看到打棉被的景象”,跟棉被打了20年交道的手藝人雷先兵無奈地說。
  雷先兵整合負債今年37歲,湖北仙桃人,17歲開始在杭州跟隨老師傅學打棉被,學成後自己在杭州開了一家棉胎加工店,但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被絲絨、羽絨等被子取代的棉被逐步走向衰落,而曾經許多做得風生水起一起開店的同行也都放棄轉行了,20年過去了,雷先兵還在這個行當堅守著。
  為了換個新環境,2012年5月,雷先兵帶著妻子來到了廣州,在海珠區土華新路租下一間約20平方米的店鋪,情趣用品繼續做起他的棉被加工老本行。
  “這裡不像北方,寒關鍵字排名冷氣候時間短,打棉被的季節性明顯,基本上是從9月份開始到次年的2月份,其餘時間就進工廠打工。”脫下口罩的雷先兵笑著說。
  按雷先兵的說法,打棉被就是一門技術活,過去做好一床棉被要4個小時左右,經過拆舊棉被、用彈弓將棉花彈松彈勻、縱橫交錯拉上紗線和紗網、再用磨盤將鬆散的棉花與紗線磨合在一起,最後將磨好的棉被兩面用線拉緊。隨著現代技術中谷製冰機的進步,打棉被開始機械化,雷先兵在三年前也用上了磨機,開始了半機械化打棉被,在彈棉花前將棉花放進機器打軟再進行,整個流程一兩個小時就可以做好一張。
  年末將至,加上天氣越來越冷,前來加工舊棉被的老街坊和打棉被的務工人員越來越多,為了應對繁忙的生意,雷先兵先後將堂弟夫婦、堂叔堂嬸請來幫忙,每天從早晨8點開始,乾到晚上12點。他們一天最多可打20張棉被。
  “錶面上生意好像還不錯,但價格便宜,費時費力,人工成本較高,加上房租平均下來也就比打工好些”,雷先兵嘆了口氣。
  在當下快速發展的中國,對於打棉被這種傳統手工藝變得越來越邊緣,說不定什麼時候就可能消失了。雷先兵說,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夠真正去瞭解這門手工藝,讓這門手藝能夠一直延續下去。
  圖/文:南方日報記者 肖雄  (原標題:堅守傳統的手藝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77suksj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