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聞出版強國,就是要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新聞出版產品,使人民群眾能享受到更優質的新聞出版公共服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專門論述了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其中“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對於基層新聞出版工作者來說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而確立什麼樣的新聞出版產品評價標準,對於引導新聞出版企業朝什麼樣的方向努力,至關重要。
  群眾滿意是衡量新聞出版工作是否到位的重要尺度。在以往的實際操作中,存在著過於看重“領導評價”而輕視“群眾評價”的現象,影響了評價的客觀性、全面性。改變這種評價主體單一、評價方式簡單的評價辦法,必須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宗旨,多方面、多渠道收集聽取群眾對新聞產品的意見建議。一部好的作品,絕不是孤芳自賞的空谷幽蘭,而應當經得起群眾評頭論足,經得住專家“橫挑鼻子豎挑眼”,經得住市場的摔摔打打,體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根據這個標準,我們必須按照《決定》所提出的要求,科學合理地設置能夠反映市場和群眾接受程度的綜合性指標。
  要科學客觀看待群眾評價的結果,從中尋找發展的趨勢和改進的辦法。對群眾交口稱贊的上乘之作,應當大張旗鼓表彰獎勵、宣傳推介;對群眾總體評價不滿意的產品,應當及時“體檢”,找病因、尋病根,對症下藥,甚至“手術治療”。通過這種引導,讓廣大基層新聞出版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自覺把群眾滿不滿意作為開展工作、履行職責的重要價值追求。
  要大力推進新聞出版公共服務體系社會化,要在體系建設中引入競爭機制,從而與政府公共文化推進形成良性互動。隨著近年來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一些行業組織、社會公益組織、民營文化企業不斷加入到新聞出版公共服務的陣營中來,有力地推動了新聞出版公共服務業的發展。但目前,社會力量參與新聞出版公共服務的程度還不高,還需要政府加大政策的引導和具體措施的支持,引入競爭機制,鼓勵包括各種非營利文化組織在內的社會力量參與新聞出版強國建設,為新聞出版公共服務建設註入強勁的活力。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已有公共服務設施,如農家書屋、圖書館、公共閱報欄等文化傳播陣地的作用,為廣大群眾提供能夠享受新聞出版公共服務的便利場所。從而形成一個既充滿活力又統一、有序的文化市場。
  (原標題:六論深化新聞出版體制機制改革)
(編輯:SN08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77suksj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